教学成效

    教学成效

    本科教育教学学院巡礼丨法学院:培养德法兼修高素质法治人才

    来源:法学院 时间:2024-10-15 09:06:18 作者: 点击:

    编者按

    近年来,学校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双一流”建设,以迎接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契机,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现推出“云南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学院巡礼”系列稿件,展示各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举措、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成效,共同推动学校本科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本期展示学院:法学院

    云南大学法学学科始建于1931年,是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法科之一。1933年成立法律系。王伯琦、周新民、杨鸿烈、瞿同祖、费孝通、张耀曾、陈盛清、陈绍源等学术大师曾在此任教。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法律系整体搬迁至重庆,与其他高校法律系共同组建西南政法学院(今西南政法大学)。1980年,云南大学法律系恢复重建并于次年招生,1999年独立建制为法学院。

    法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人才培养理念,以“科学的民主法治信念、坚实的法学理论基础、熟练的法学实践能力”为育人目标,明确“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自1981年恢复招收本科学生以来,法学专业2012年入选首批中央政法委、教育部应用型、复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9年入选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0多年来,法学院培养了万余名本科毕业生,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目前,学院本科专业为法学专业,于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分法学和法学(涉外立法执法司法人才)两个方向培养。学院设有理论法学与公法教研室、刑法学教研室、民商法学教研室、经济法与国际法学教研室、诉讼法学教研室5个教研室。

    如今,法学院是西部地区为数不多具有本硕博完备培养体系的单位之一。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2人,教授11人,副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43人。其中,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37人。学院分别于1993、1996年获经济法、宪法与行政法硕士学位授权;2003年在民族学下自主增设民族法学博士点;2006年获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2018年获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20年获批设省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22年法学学科入选云南省一流建设学科“基础学科提升计划”支持建设学科;教育部第四、五轮学科评估结果均为B-等级。

    学院高度重视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引导和支撑,力求从知识探究、能力提升、人格养成三个方面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后备人才。

    培养政治立场坚定的法治后备人才

    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律职业和法律职业伦理》等课程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政治立场坚定、德法兼修的法治后备人才。

    深度推动“课程思政”,坚持专业课也是“思政课”,铸牢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夯实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基础。《“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教学实践的探索与思考》《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程教学的法理内涵与实践路径》等文章发表于《中国大学教学》。

    学院多措并举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堂、进入头脑。学院开设特色课程《民族法》20余年,将《民族法》课程调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引导、鼓励学生申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创新创业项目或实践项目选题;在学生实习实践全过程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法院,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福贡县等地法院等签订合作协议。

    本科生参与的调研报告《石榴花开,籽籽同心——云南省基层人民法院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专题调研报告》获2022年度全国民族工作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流动的司法正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司法保障路径建构》项目获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比赛全国二等奖;撰写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保障的司法实践》发表于《民族时报》等。

    培养卓越应用型法律人才

    学院以培养卓越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聚焦关键环节,建制度保质量,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严格课程考核、做好实习实训、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为重点抓手,坚持协同育人和实践育人,学院与各级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40余家单位签订实践教学基地协议。持续开展“访企拓岗”“院企合作”,将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的培养环节前置,将学生送到法律实践的生动课堂中开展实习锻炼,不断缩小校内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差距,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互融互促,打造实战型卓越法律人才。

    推动教风建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提高学生升学率和高质量就业为直接目标,以课堂教学质量评价、论文质量、考研升学、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学科竞赛获奖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方面的质量监控和数据比较分析为导向,持续加强教师的责任心和能力建设,培育追求卓越的教学文化。从新生入学教育抓起,持续引导和督促学生保持积极学习的良好势头,树立学生主动学习、刻苦钻研的良好风气。

    近3年,法学院持续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3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课程入选省级虚拟仿真课程,16门课程入选校级B级课程,入选率30%;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出版特色教材2部;在CSSCI刊物发表教改论文5篇。

    本科生在CSSCI期刊(扩展版)发表论文1篇;获得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法治中国青春行”专项活动实践成果4项;全国立法模拟大赛三等奖1项;主持横向项目1项;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奖国家级奖励1项;大学生创新大赛获省级银奖、省级铜奖各3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11项、省级28项。

    近年来,法学专业考研升学率持续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均逐年提升。法学(卓越法律人才)班2023届考研升学率为45%;2024届考研升学率为70%。2023年度本科生英语四级通过率为89.40%,六级通过率为50.24%。大四本科生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40%以上。通过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云南大学法学专业高考报考热度持续升高,录取平均分位、转专业热度等均位居全校前列。

    探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院立足云南发展“三个定位”服务国家战略,锚准“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努力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学院数十年来开展南亚东南亚国家国别法研究;与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等协同开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与在老挝、泰国、缅甸开展涉外业务的律师事务所等签订了人才培养的合作协议;获批教育部“南亚东南亚国家国别法系列”虚拟教研室、最高人民检察院“一带一路”检察研究基地等。学院教师牵头主编出版《南亚国家经济贸易法律丛书(全10册)》《东南亚国家经济贸易法律研究丛书(共21卷)》《缅甸刑事法典》《印度公司法精要》等专著;在印度东方图书公司(EBC)出版《Chinese Legal System (1979-2019)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Overview》。

    2024年秋季学期,面向全校选拔涉及6个南亚东南亚非通用语种的20名大一新生,开启涉外法治“定制式”培养。

    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本科生合作申报的《译铠——东南亚语种刑事司法翻译训练开创者》《云桥计划:双循环拔尖两亚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路径探究》《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多语种法律知识图谱构建与检索研究》等大创项目获省级立项。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本科生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兴花怒放——以多肉产学研融通模式助力乡村振兴》项目获国家级金奖,《译铠——东南亚语种刑事司法翻译训练开创者》获省级金奖,《澜桥——东南亚涉外法律检索服务革新者》省级银奖。

    国际交流方面,学院与美国天普大学、美国佛蒙特法学院、挪威奥斯陆大学、意大利意大利圣安娜大学等知名大学持续开展学术交流;与德国萨尔大学开展研究生交流培养项目;与越南河内法律大学保持20多年的交流关系;与泰国法政大学、印度国立法律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与我国台湾地区政治大学、东吴大学具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同时,学院还是中国法学会认定的中国-南亚法律人才培训中心,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法律院校有着长期广泛的学术合作交流,每年招收来自东南亚邻国的留学生。

    法学院将认真学习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云南大学建校10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不断深化法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在把牢政治方向、优化学科布局、创新培养模式、健全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等方面持续优化,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宽广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供稿:法学院

    东陆校区:昆明市五华区翠湖北路2号

    邮编:650091

    呈贡校区:昆明市呈贡区大学城东外环南路

    邮编:650500

    云大本科教学

    云大招生

    Copyright © 2004- 2023 云南大学 Yunnan University ICP备案号:滇ICP备12004993号-2